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三江平原退耕的一些知识点,和三江平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江平原为什么退耕还湿
1、三江平原是我国典型的沼泽湿地,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经过几十年的开荒种植,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2、尤其近几年大面积发展水稻田,加速了湿地的开发利用,并造成众多水田贫瘠化、沼泽化、产量不高。为了保护湿地,有计划退耕还湿是当务之急。
东北三江平原农业地理特点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1949年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垦耕作,先后建立4个国营农场管理局、50多个大型国营农场,开垦耕地4600多万亩,“北大荒”已一跃而成“北大仓”,成为我国最大的农垦区,是小麦、大豆等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北大仓变北大荒的原因
1、北大荒”背后的故事可以说非常深,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北大荒,那就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其实这句话是说“北大荒”地区的一个优质条件。很久以前,北大荒主要包含了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而如今“北大荒”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
2、1958年之后,北大荒就逐步进入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这主要是对粮食的补给,因为在很久以前,粮食是最基础的需求,如果没有粮食,那必然生存都困难,所以才有北大荒大规模开发时期,很快农场的出现,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同时随着持续的开发,大规模的粮食也就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所以改变地区种植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种“好大米”不再是难事。
3、北大荒的变迁史可以说如今不少人也是历历在目,以前的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而我们北大荒退耕还“荒”也是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由于在曾经大规模的开发之中,过度开荒也造成了原始生态系统的破坏,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为此,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恢复生态,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4、因为粮食的需求已经满足了我们,我们需要恢复原有的生态,同时维持剩余的农场稳定发展,这才是最根本的。这样来实现双重价值,北大荒恢复了,农业也稳定发展了,那必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粮食的两个问题。所以农业科技的进步,确实带来了好处,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也不需要过多的开垦,这样也算是为生态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关于三江平原退耕和三江平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